[后台点播] 论,过度防疫的巨大危害(误)
以下文章来源于拍帮主的后花园 ,作者拍老师
前言
现在某些傻碉媒体的标题党功力,
可真是越来越厉害了。
钟老师那个研究结果,
真的是【新冠复阳者没有传染性】吗?
或者说,钟老师口中的【没有发现复阳的新冠感染者有传染风险】,
跟傻碉媒体口中的【新冠复阳者没有传染性】,
这两者是一回事儿吗???
所谓【没有发现复阳的新冠感染者有传染风险】,意思就是说,
钟老师这项研究涉及的那23个受试者,没有发现传染风险。
至于现实世界里复阳感染者有没有传染风险?
又或者其他研究人员有没有发现传染风险?
对不起,钟老师不负责回答这类问题。
但现在,钟老师的原意被某些傻碉媒体篡改成【新冠复阳者没有传染性】之后,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【新冠复阳者没有传染性】这句话的问题在于:
首先,它特别不容易被证实,至少不容易靠着23个受试者证实;
然后,它又非常容易被证伪,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复阳感染者,只要揪出来一例续发感染事件,这句话就被证伪了。
所有某些傻碉媒体居心何在?
是不是想陷钟老师于不义?
至于说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复阳感染者造成续发感染的案例?
正好哥大的何大一老师前段时间发过一篇case report,
请各位来品鉴品鉴。
——当当当当:
简而言之,何老师的case report提到了这样两位(磕过辉瑞神药的)复阳病例:
其中,63M病例在复阳的三天时间跟两名家庭成员发生密接,这两名家庭成员在发生高危暴露后三天内检测阳性并出现症状;
然后实锤程度更高的来了,67M病例在中招后第12天(转阴后第7天)跟某6个月大的家庭成员发生了时长15-30分钟的密接;发生密接后8-12个小时候,67M重新出现症状;次日67M抗原检测阳性;三天之后,密接发病,并PCR检测阳性;又过了2-3天,密接的爹妈也发病并抗原检测阳性。不管是密接本人,还是密接的爹妈,在上述时间段都没有和其他任何人发生密接。
呵呵~
何老师这篇case report的传送门:
doi.org/10.21203/rs.3.rs-1588371/v3
可能有些朋友会说,何老师那两个病例磕过了神药才复的阳,不算数!?
那么下面再品鉴一些没磕过神药的例子吧。
——当当当当:
简而言之:
德国联邦卫生部疫苗和生物医学研究所(PEI)有一个针对自家科研狗的复测机制,中了招的科研狗,必须复测阴性之后才能滚回去上班;
2021年初的时候,有这么三只科研狗,免疫功能健全,几乎没有基础病,急性感染期也只是轻症或者无症状而已;
PEI拿这三位中招30多天之后的阴性PCR拭子,成功分离培养出了活病毒~
上述活病毒,成功通过了蚀斑测定实锤;
并且还通过了Vero细胞系连续传代实锤;
之后又通过了冷冻电镜实锤;
最后还做了全基因组测序。
——比如说,冷冻电镜实锤,请品鉴:
呵呵~
PEI这项研究的传送门:
https://doi.org/10.1111/all.15138
另外,
钟老师这项研究,还提到一个结论,即:
“复阳患者也并未显示临床症状加重,无需接受住院治疗。”
很可惜,这项结论可能也没法外推到现实世界。
比如前段时间,西储大学的徐荣老师有这么一篇预印本~
——请品鉴:
虽然徐老师咖位可能比不上钟老师,
但他手上的受试者资源,
却远不是钟老师手里那区区几百例赶得上的~
或者就这么说吧——
国内从2019年底到现在所有确诊病例加一块儿,
可能都还没徐老师他们手上资源多……
没办法,这就是硬实力的差距。
总之,回到主题,
徐老师汇总了1.4万(磕过辉瑞神药或默沙东神药的)感染者的电子病历档案,发现:
磕过辉瑞神药的病例,有0.44%的风险在7天后复阳并且临床症状加重,需要接受住院治疗,有0.77%的风险在30天期间内复阳并且临床症状加重,需要接受住院治疗;
磕过默沙东神药的病例,有0.84%的风险在7天后复阳并且临床症状加重,需要接受住院治疗,有1.39%的风险在30天期间内复阳并且临床症状加重,需要接受住院治疗。
呵呵~
徐老师这篇预印本的传送门:
https://doi.org/10.1101/2022.06.21.22276724
照惯例,品鉴完磕神药复阳临床症状加重的研究之后,
咱们再品鉴一份不磕神药照样复阳且临床症状加重给你们看的研究。
——当当当当:
这篇预印本的主要作者是哈佛大佬Jonathan Li老师,
他同时也是NIH ACTIV系列临床试验项目的负责人之一。
总之,李老师表示,他们留意到辉瑞神药复阳的情况,
但总觉着这个复阳的机制和症状发展路径不是特别清晰的样子,
然后转念一想吧,自己手里不是捏着ACITV项目大把的现成病例资料咩,
于是拾掇拾掇,搞了这么一个回顾性分析。
剪断截说:
这项研究翻出了当年ACTIV-2项目某个对照组的病例档案来炒冷饭,总人数568人;
由于是ACTIV-2的对照组,所以理所当然,这些病例当时磕的都是安慰剂,没有接受任何抗病毒治疗;
虽然只是对照组,但这568位受试者当初还是详细记录了症状,并且做了大量核酸检测。具体而言,他们需要在入组第0-28天期间,每天填报症状量表;在第0-14天期间,每天做核酸检测;另外第21天和第28天还得额外做两次检测;
症状量表包括13类特定症状,每种症状按严重程度打0-4分。如果受试者在症状缓解或已完全消失之后,量表得分又回升4分或以上,则被判定为症状反弹,详见下图。
——请品鉴:
总之,咱们快进到结果环节。
——请再品鉴:
根据李老师炒的这锅冷饭:
primary population里面有(4.3%+2.2%)=6.5%的倒霉鬼既发生了病毒载量反弹(复阳),又发生过症状得分反弹(临床症状加重);
secondary population里面则有(1.7%+1.2%+1.2%)=4.1%的倒霉鬼既发生过病毒载量反弹,又发生过症状得分反弹;
顺便解释一嘴,上述primary population以当初ACTIV 2临床试验入组后第四天作为分析基线;secondary population则以初始发病后第八天作为分析基线。只是一点点小细节而已,不用太在意。
呵呵~
李老师这篇预印本的传送门:
doi.org/10.1101/2022.08.01.22278278
既然说到李老师拿ACTIV-2炒的这个冷饭,
就必须要回头说说复阳和传染性的情况。
总之,李老师发现:
有12%的受试者发生病毒载量反弹,且反弹后的载量大于等于3 log10拷贝数/ mL;
有5.3%-6.9%的受试者发生病毒载量反弹,且反弹后的载量大于等于5 log10拷贝数/ mL;
有1.2%-2.2%的受试者即发生病毒载量反弹又发生症状,且反弹后的载量大于等于5 log10拷贝数/ mLlog10。
——请品鉴:
当然了,只看拷贝数,显然还不足以实锤传染性,
然后李老师这篇预印本的试验设计,上面已经提到了,
是翻炒当年ACTIV-2的冷饭,所以也没办法做临床分离培养。
但凑巧的是,李老师前段时间还搞了另外一个预印本,
研究的刚好是拷贝数跟分离培养活病毒成功率的相关性。
——请品鉴:
↑ 上边儿纵轴是病毒载量,横轴则是核酸检测阳性后的天数,
其中红色折线是Omicron的载量,黑色折线是Delta的载量;
红色实心圆代表分离出Omicron活病毒,黑色实心三角形则代表分离出Delta活病毒~
对此,李老师自己总结道:
翻译成人话:
”咱们家之前的研究表明,当拷贝数大于等于5.0个log10的时候,样本通常可以分离出活病毒…”
呵呵~
李老师第二篇预印本的传送门:
https://doi.org/10.1101/2022.08.01.22278278
最后,咱要再次给钟老师洗个地。
钟老师的研究显然是靠谱的,完全没有任何漏洞。
但这事儿吧,要怪就怪广东省/广州市能力捉急,
居然没法向国内顶尖研究团队提供的足量的研究素材!
去年Delta那波,广州全市范围内翻来覆去测核酸,鼻子都捅麻了,总共才淘出来这么几百号病例……
再多?再多实在没有了,地主家也没余粮哎~
简直寒酸……
这就完全比不上传说中的华山派,手握几十万资源,
研究规模超英赶美指日可待。
所以,各位,让咱们大力批判万恶的过度防疫政策吧。
因为过度防疫,害得钟老师堂堂院士,神仙一般的人物,
竟然沦落到只能靠23名病例/25份拭子搞重磅研究的窘迫境地……
“25 upper respiratory samples……”
“23 cases with positive retest……”
看到这里,咱不禁就流下了两行辛酸的浊泪。